从实学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失败
演讲人:王鼎杰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甲午海战120余年。如今复盘甲午之战,双方的战争时间表背后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秘闻?透过中国的甲午败战,我们看到什么样的“甲午病”?“战胜中国”如何成为日本的“甲午梦”?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又如何看待这个“梦”?8月22日,上海季风书园举行了由东方历史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季风书园主办,文汇讲堂协办的东方历史沙龙第65期,探讨“甲午复盘”于今天的意义。
以下是沙龙第二部分文稿整理。点此阅读沙龙第一部分《回首甲午:“历史可以假设,战争必须复盘”》。
主持:李念,文汇讲堂工作室主任
正所谓“深者看深,浅者看浅”, 刚才姜鸣老师的演讲从甲午一直讲到“一带一路”与当前的国际形势,已经讲到了比我的书更深、更广的层次,已经带着大家把视野打开了。我重点说一下我为何要以复盘的形式写这样一本书。
首先,请大家看两幅照片。一幅是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由日军战机航拍的照片;另一幅是日军为偷袭珍珠港做准备时,在日本国内缩小比例建造的一个水池,模拟了瓦胡岛与“战列舰大街”上美军的部署情况。我们能够看到,真实战场的情况与日军的模拟非常相像,这就是日军的功夫。日本人非常善于在这种细节上下功夫,而且还能够把国家放在全球博弈的背景下思考,进而把国家战略落在实处,这是日本这个国家永远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从理性上讲,其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为中日虽然都是东亚国家,日本历史上还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的文化灌溉,但在后来,尤其是在宋明之后,其实我们与日本的国运已经发生了一个逐渐的变化,在这中间日本发展出了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其实是我们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科举大兴之后,我们的主流知识阶层逐渐遗忘了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唐精神。
再看一组幻灯片。这两幅地图取自日本著名的《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大图是甲午战争中中日陆军第一战——成欢之战的态势图,右边的小图是成欢之战的续战,即清军在佳龙里村对日军的伏击。可以说,我们历来在讲甲午战争时都经常讲到这次伏击,因为这一战使日军遭受了一次战术挫败。但是我们所有关于甲午的著作很少运用到日方史料,尤其是这幅图,大家仔细看,在这幅图的下面有比例尺,而且是五万分之一的比例尺,这幅地图还是日军在甲午战争刚结束时画出来的,这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中国连五十万分之一的本国地图也拿不出来。
即便在今天,我们在研究近代战争史的时候,用到的很多地图基本上就是在政区图或一些空白图上加几个箭头,差不多表示一下进军路线,但是你看日本人做的这些地图,包括道路、沼泽、稻田地、山岭、等高线,做得都非常仔细。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具体的军事检讨是没办法展开的。
其实日本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近代以来,日本一共打过三场战争,一次是中日甲午战争,一次是日俄战争,一次是日本人所谓的“大东亚战争”,(即中方指的 “抗日战争”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编辑所加),而前两场战争日本赢了,但打输的战争一定要刻骨铭心地去研究,日本人编了“大东亚战争”的官修战史,一套书一共有102册,先后编了35年,就是为了从实战角度深刻反思二战。日本人绝对不是从感情上反思,或仅仅从政治上反思,日本人只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克敌制胜,日本怎么失败,出了哪些问题,如果以后再打,应该注意什么。
这幅地图是《公刊战史•中途岛》那一卷中附的一幅航迹图,里面描绘了双方航母在交战中的航迹和主要战术行动,几点几分转向、放飞战机、中弹、沉没。这只是全图的一部分,双方的参战兵力、配备,全部都以小图表的形式附在地图的边缘位置,这样一幅图的信息量特别大。它每一册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还有一个地图袋,里面有大量的大幅图表。我今天也带来几张图,比如这一张图,是当年日本驻华航空部队的主要机场所在城市的日出时间与日落时间,以及自从七七事变当月开始到战争结束,每隔八到十天的月龄变化,这是当年日本制订对中国的侵略轰炸计划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而这只是好多图中的一张,他们当时关注的数据和信息非常多。
我们以前讲历史无法假设,是有它的正确性。但如果我们跟下棋一样往前推,一定会发现有一个可以改变局势的点。我们就是要找到对抗性历史中的这种改变点,以及搞清楚我们如何把握这种改变点,尤其在今天与未来,各国之间的博弈仍然没有消失,只是变了一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国家战略、国家发展以及相关问题,包括刚才姜鸣老师所说的,我们表达了那种很深的抗日情结、甲午情结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办,这肯定需要一些理性的东西、专业性的东西、现实性的东西。
到甲午战争时,英国虽然竭力想在亚欧大陆的东端维持一种力量的平衡,但是,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美国开始开凿巴拿马运河,这两个国家当时都急于逐鹿东亚,想在这一地区有所作为,日本当时深刻敏锐地关注这一进程。在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它的战略设计都胜过我们的洋务运动,所以,如果时间拖得越晚,就对日本越有利,尤其是当时日本已经从英国订购了两艘万吨级的新式战列舰,这两艘战舰从设计理念与实战威力都远胜过我们早年从德国购买的两艘实验性的、不成熟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如果日本等待“富士”、“八岛”服役后再打海战,那岂不是百分之百的胜券在握吗?但日本人手上还有另一张战略的时间表,军事战略要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日本人知道,如果等到“富士”、“八岛”服役的时候再打,美俄的力量能自由过来的时候,不可能再任由日本来切割中国, 日本是为了它自己战胜中国,要通过战胜中国获得战争养料、割占战略要点、获得战争赔款,然后实现国家的战略发展。
所以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这也就是日本人后来说,近代日本的三场“赌国运”的战争,就是甲午、日俄、“大东亚”,前两次赢了,第三次输了。但我们有时候讲历史过于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又过于强调我们所说的日本人蓄谋已久,清政府腐败无能、仓促应战,一路败下阵来,等等。其实这样就把历史讲得太简化了,历史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日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准备充分,日本确实在做准备,但并未准备就绪,事实上当时日本还面临很多问题,我们不能只从中日之间来看,我们还需要从大的国际战略的背景中去看日本为什么在1894年挑起战争,以及为什么甲午战争会成为甲午年的战争。事实上,中日两国是一步步发展到对朝鲜半岛这一战略要点的争夺并一路通向马关之盟,这样的一个历史是非常沉痛的。
与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研究相比,我们尤其是实学的方面,功夫下得还有欠深度,尤其是缺乏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整合。所以在这些地方,包括我在看日本对相关战争史与国际关系史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发现,日本人的优势在于能立足经世致用,从实战的角度去扎扎实实的研究,至少做到了军事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但我这些年来也发现,日本同行的不足则在于,在建立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的时候远不及欧美同行,比如刚才姜鸣老师展示的麦金德、斯皮克曼、马汉、布热津斯基的思想体系,这种思维日本人也有,但并没能产生这种大思想家,这是日本很大的一个短板。所以日本做到的,我们要做到;日本没有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这样我们才能超过日本,克敌制先,就是孙子说的:“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一定是立足于实战,我们能克制住它,然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维持东亚的和平。
晚清时期,日本人高杉晋作来中国,本想和中国结盟,想来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结果逛了几家书店后,就决定打倒你,为什么?高杉晋作在日记里说得非常强清楚,完全看不到经世致用的书籍,全部是准备科举考试的辅导教材。他问魏源的书在哪里可以买到,结果老板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他,问他那有什么用?没有人买也没有人卖,然后,高杉晋作回到船上,很有感触,他在日记里得出一个结论,我日本国决不做丢失上海和香港的清王朝,而一定要做夺取上海和香港的英帝国。这是在186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的70年,今天我们是在抗战胜利后的70年。戴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仇日的人很多,亲日的人也不少,但知日的人极少,尤其是能从国家战略、军事传统、克敌制胜的角度去看日本,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在这个大的历史尺度里面,我们再次去看中日关系,我希望大家能多从实学的角度去反思。